2012年2月20日 星期一

現在就開始享受生命內在外在的光輝


瑪赫西大師曾於1961年在英國倫敦的第一屆世界靈性會議中發表演說,闡明靈性的真正本質。以下摘錄其中一段,與所有年輕的讀者分享。

瑪赫西大師在談到超覺靜坐時說:「我們所教的是如何轉一下,如何轉個180度。一直以來,我們的注意力就一直是朝向外的。我們一直都在經驗著粗浮的層面。所以,我們必須從這個方向轉回頭而朝向內。同時,這個朝內的方法是更叫人嚮往的,更吸引人的,更有力量的,更有效率的。這個內在的方向自己就把心智向內拉。


「我們要忘記『靜坐花很長時間,而且需要很費力地練習』或者『對我們在現實裡打拼的人來說不合適』之類的觀念。以前我曾在一些大學裡演講過。當時,有些年輕人說:『我們是年輕人,我們現在要享受。等我們老了再靜坐吧。』我回答他們說:『朋友,靜坐不是用來準備面對死亡的。靜坐是使生命活出成功的一種技術。就好像在學校、大學裡,你們學怎樣活出成功的生命,怎樣在世界上成就事業一樣,這超覺靜坐技術就是一個活出成功生命的技術,不是準備面對死亡的技術!


「你們想在晚年的時候才靜坐,到那個時候,你們會發現生命的內在光輝,可是已經沒有時間去享受了。你們不想要這樣的!在你們還有時間享受,在你們還年輕的時候,就去探索那生命的巨大領域吧!等到你們發現一些生命的偉大價值時,結果時不我予,這樣可就不好了!』俗話也說:『打鐵趁熱』就是這個意思。只要我們年輕,只要我們有知識,我們就有一切。我們要去除一切障礙,來享受內在生命的光輝,因為這內在生命的光輝顯然是比生命外在的光輝自然就是更明亮的。


「因此,這超覺靜坐技術正是現在這個時代的需要,我們只要去除那些[對靜坐的]錯誤認識便可以了。」

(資料來源:《Science of Being and Art of Living》by Maharishi Mahesh Yogi)

超覺靜坐官網:www.tm.org.tw


免付費電話:0800-456-998 begin_of_the_skype_highlighting            0800-456-998      end_of_the_skype_highlighting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亞洲數千名的佛教僧人學習了超覺靜坐

           
                    大德Oshima(中)和學了超覺靜坐的泰國僧人

在整個東南亞地區的100所寺院中有3000多名佛教僧人學習了超覺靜坐技術。指導老師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日本佛教僧人 Koji Oshima,他是一位超覺靜坐的長期練習者和認證合格的超覺靜坐老師。

大德Oshima說,僧人們非常欣賞超覺靜坐技術的簡單性和毫不費力的練習。此外,他們也非常珍視在學習超覺靜坐後幾乎立即就體驗到的深刻的超覺意識。大德Oshima補充說,超覺的經驗為僧人靜坐後的誦經和其他日課提供了一個自然而然的基礎。

瑪赫西大師在旅遊許多亞洲國家的期間,也經常參觀寺廟並對許多佛教領袖談話。一位知名的斯里蘭卡僧人,他現在是斯里蘭卡佛教的領導者之一(或稱 
Shan Kara),他也一直在鼓勵全國各地的僧人從大德Oshima那兒獲得超覺靜坐的指導。

大德Oshima說,尤其是年輕僧人更受到瑪赫西大師所融合起的現代與古代之知識的啟發。「他們特別感興趣的,是統一場圖表。這張圖表說明了,由現代量子物理學所描述的自然規律的統一場如何在超覺靜坐的練習時,被直接經驗為超覺意識(即絕對本體)的領域。」

大德Oshima因為在社會上推廣超覺靜坐技術的偉大貢獻,而獲頒美國瑪赫西管理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通過超覺靜坐技術對「涅槃」的體驗,就是達成佛陀立下之目標的靈性基礎。

大德Oshima透過他在各地的旅行並傳授超覺靜坐技術,已經協助了數以千計的佛教僧人,在他們的生命中活化起知識,並直接體驗了「絕對本體」。同時,大德Oshima的行動也對促進這些僧人和他們四周之人事物的和平﹑快樂以及持續進步形成了一股影響力。


 
                斯里蘭卡佛教僧人練習超覺靜坐技術  
 
 
                泰國佛教寺院年青僧人練習超覺靜坐技術

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

把「聽覺」收攝向內的自然方法稱為「超覺靜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TM)技術

探討佛陀所教的禪修法
作者伊凡芬克司坦博士 (Dr. Evan Finkelstein)‧翻譯:李錦芬
相片提供Huipin Ho
【譯者的話】本人至感榮幸獲美國瑪赫西管理大學教授伊凡芬克司坦博士作者介紹詳文章結尾處)指定翻譯其所撰Buddha’s Meditation [1]。為使譯文統一為白話文,文中引自佛典的段落,按原英文中譯。感謝好友陳法菱細心校對指正並協助佛學專用術語的翻譯,也感謝陳士文先生提供部份佛典原文。為尊重原作者智慧財產權,如欲轉載本文,請事先徵得版主同意。
一個滿心疑惑的人問佛陀:「我聽說,有一些出家人在禪修時,內心對結果有所期待;而另一些則不。此外,更有一些出家人,他們對禪修的結果如何,卻一點也不在乎。究竟怎樣才是最好的?」
佛陀回答說:「不論他們是否期待任何結果,如果他們對禪修的看法不對,或者他們用了不對的方法進行禪修,那麼他們將一無所獲。
「好,再想一下這個情況。假設有個人,他想要一些油,結果他卻把沙子放進碗裡,然後用鹽去搓那些沙子。不論他多麼用力壓擠,他都得不到油,因為這並不是榨油的方法。
「另一個人,他想要一些牛奶。於是,他不斷拉扯一隻乳牛的角。不論這個人是否有任何期待,都是徒勞無功的,因為拉牛角並不是獲得牛奶的方法。又或者,如果有個人,他把罐子裝滿水,然後不斷攪動水,想要獲得奶油,那麼最後他還是只有水。
「事情要像這樣:碗裡要裝了油籽再開始榨油;擠牛奶要拉牛的乳房;罐裡要裝了牛乳脂後再開始攪動。這才是正確的方法。」—《中阿含經》(Majjhima Nikaya) [2]
佛陀所教的是哪一種禪修法?
坦白說,沒有人知道佛陀所教的是哪一種禪修法。不過,我們有幾個來自佛教經典的有力暗示,是關於佛陀當時所教的禪修法可能具有什麼樣的本質的。前述《中阿含經》裡清楚指出,佛陀認為,除非採用某種正確的方法,否則不能期待獲得「涅槃」(Nirvana)——絕對自在與覺悟的那種完全清醒狀態。
此外,佛陀也論及,對那完全清醒狀態而言,他認為是非常基礎的二種特質:「禪定」(Tranquility)與「慧觀」(Insight)
有兩樣東西能帶領你獲得至高無上的理解力。而那兩樣東西是什麼呢?
「禪定」與「慧觀」。
(相片提供:Kim
如果你發展禪定此一特質,會有什麼好處呢?好處是:你的心(mind)會獲得開發。
開發了的心,其益處是,你不再是[五官]刺激(impluse)的奴隸。
而如果你發展慧觀的特質,它會為你帶來什麼好處呢?好處就是,你會找到智慧(wisdom)
就開發出智慧這一點而言,是指這智慧帶你從無明的晦暗(blindess of ignorance)中解放出來。
「受不加思索的[五官]刺激以及無知所束縛的心,永遠無法發展出[對真實世界]的真正理解。然而,通過『禪定』和『慧觀』,心便獲得自由。」—《增一阿含經》(Anguttara Nikaya) [3]
非常有趣的,是今日最被廣泛傳授的佛教禪修形式是稱為「止」(Samatha)和「觀」(Vipassana)的這二種方法。
「止」以修習者方面的意向及不間斷的努力為主,要把心專注在某特定的禪修對境上:其目標是要培養心的專注力。因為當心處在高度的專注狀態下時,那麼它就是所謂的「禪定」了。而且,在此狀態下的心,被認為將使甚深慧觀(deep insight)成為可能。
由於佛陀曾闡釋,唯有正確的方法,才能帶來正果(fruit)。因此,值得一做的,是來探討今日所理解與所修習的「止」是否為一個正確的方法,能為心帶來「禪定」。一詞(原文Samatha),事實上其字義為「平靜」或「禪定」,亦即「一種平等捨」的狀態(an integrated state),其中心絕不激動或活躍。此一詞直接與三摩地(Samadhi)一詞有關。「三摩地」即一種狀態,在其中心完全安住且不搖擺,也就是毫不費力就定在一種完全專注的狀態裡。
而究竟是什麼創造出心的這種「禪定」狀態呢?在心充份發展了的狀態下,「禪定」乃藉由在「涅槃」的無因緣(unconditioned)、無限來經驗到無邊無際的平和、自在以及清醒所產生。那自然又自發地吸引心且令心專注的,正是「涅槃」的全然自在與究竟安樂。
「禪坐吧,在你的智慧中體證『涅槃』——那究竟安樂!」—《法句經》(Dhammapada)
(相片提供:Michael Day
從今日對「止」的理解及練習法的角度而言,對於「止」的誤解,主要在於,事實上,心並不需要透過運用各種費力的專注練習來加以訓練,以便使它獲得專注的能力。
事實上,只要修習者知道如何讓心毫不費力地被帶到「涅槃的歡喜」之中(Bliss of Nirvana),那麼心自然而然且自動自發就會達成這種高度安定且專注的狀態。
一般的經驗是,心自然而然會保持專注在能帶給它平和與滿足愉悅的任何事物上。由於這是心固有的能力,所以並不需要什麼專注的訓練或練習。
通過「涅槃」狀態自然而然產生的圓滿,才是使心專注的原因。而且,修習者方面,只要他採用某種正確的禪修法,不需費力就能達成此種圓滿。
透過規律且不費力地練習某種正確方法,關鍵性的「禪定」特質就會被穩定在修習者生命中,且正如佛陀所言,此人就再也不會是其各種[五官]刺激奴隸了。
此外,由於心的自然傾向,就是以一種自動自發的方式,朝向一個穩定的平和與滿足愉悅的領域移動的,所以個人費力控制心(正如現今之「止」所做的),以便令其只維持在某個受到限制的注意力對境上的嚐試,事實上是會阻礙心快速前往它如此需要且渴望的那永遠如一的無限與安樂的。
不過,現今最流行的佛教靜坐法並不是「止」。目前最廣為流傳的方法是「觀」,或「正念禪修」(Mindfulness)。「觀」也稱為「毘鉢舍那」(Insight meditation,慧觀禪修法)。因為通過其練習,一般認為修習者會發展出具有洞察力的慧見,可以洞見實相的真正本質。佛陀曾闡明,通過「觀」(Vipassana字面上的意思是通過慧觀),人應可獲得那使你從無知的晦暗中解放出來的智慧。
時至今日,「觀」(或「正念禪修」)的修習者多為想成為不帶好惡心之觀者(impartial observer)的人,他們用這種態度去觀照發生在自己身、心或情緒內在的一些自然過程。舉例而言,修習者被要求只是觀照或專注在呼吸時腹部的起伏動作,或者只是以不帶好惡的心觀照呼吸本身的一進一出。
「觀」的另一種盛行的形式,是專注地觀照身體的行走或坐立之間的自然行動。其關鍵在於,嚐試持續覺察著正在發生的一切,且絕不以積極或消極的方式去干預當下發生的這一切過程,也不與之互動。
此種修習法的主旨,在於通過注意並放掉所有升起中與平息中的「受」(sensation,知覺),嚐試對那不斷在發生且在轉變的原經驗(raw experience)保持悉知的狀態。一般認為,此種方法應能為修習者帶來甚深慧觀、圓滿智慧(perfect wisdom),並令其進入存在之因緣(conditioned)與無因緣狀態二者之真正本質的究竟實相(ultimate reality)之中。
不幸,此一通過練習嚐試保持是一個不帶好惡心之觀者,以便發展並獲得「慧觀」的企圖並非正確的方法。其原因在於,此不帶好惡心之觀者,其本身應就是那唯一具備正念與純正「慧觀」的那一位,而它正是「涅槃本身」那完全清醒的狀態。
(相片提供:Bruce
很明顯地,這位名符其實的不帶好惡心之觀者是完全獨立於存在之一切因緣狀態的起伏過程之外的;它是完全超越了心的和人的為了觀察任何事物而進行之意圖(intention)或努力(effort)的。
佛陀問曰:「正確的正念為何?」然後,他以如下方式回答了這個問題:
行走時,修行者知道「我正在走」;或站立時,他知道「我正站著」;或臥著時,他知道「我正臥著」。或者,不論他的身體處在任何姿勢下,他都知道……。不論他或行或站或坐,或睡或醒,或在說話,還是保持安靜,他的行動都伴隨著完全的注意力。—《長部》(Digha Nikaya) [4]
在上述所引佛陀的話中,非常重要的,是要注意到一件事:即使在睡眠中,「正念」亦應伴隨。換句話說,睡覺的過程,在其自然而然發生的同時,應能被見證或被觀察。
乍聽之下,對睡眠進行不帶好惡心的觀察似乎不太可能。因為如果一個人已經睡著了,他怎麼能觀察任何事物呢?要瞭解這一點,其關鍵在於,那進行觀察的,並不是心。在睡眠的狀態中,心是在睡覺的,而且它是無知於睡眠的過程或任何其他事物的。
然而,對意識的「絕對」(Absolute)狀態(即「涅槃」的狀態)而言,持不帶好惡的心以見證睡眠的過程,這是可能的。意識那無因緣(或超越性的、「絕對的」)狀態就是那真正的不帶好惡心之觀者,它見證著生命因緣面的一切無常的價值——心及其各種意念也包括在其見證的價值之內。
唯有生命這至高無上的價值才能是不帶好惡的,因為唯有「它」才是完全圓滿,且其永恆的身份是不增不減的。因此,唯有這完全清醒態的「絕對」存在才能全面悉知生命的真正本質,並且才能獲得被佛陀活出且具體化並表現出來的至高無上之「慧觀」。
然而,人究竟應如何才能發展出真正的「慧觀」(即「圓滿智慧」),以便洞悉生命的究竟實相呢?如果人類想成為一切自然過程之不帶好惡心之觀者的企圖並非一恰當的手段來發展出「慧觀」,那麼何者才是正確的方法呢?很清楚的一件事,是這正確的方法最終必須能使修習者修成那超越性的「絕對清醒態」(即「涅槃」)並與之合一。佛教典籍《楞嚴經》(Shurangama Sutra)提供了以下的深入見解:
我應通過哪一個感官來修行呢?你們這樣問。不要緊張。這感官就是觀音菩薩所用的耳朵,且這對你們也是最好的。
觀音菩薩藉耳朵此一感官修成了正果,而且阿難也將追隨他用同樣的方法修行。前世諸佛及諸菩薩已留給我們如此美妙的法門,所以我們亦應追隨此一修練耳朵之感官的方法,來獲得圓滿的洞察(perfect penetration)。這才是最簡單的方法。[5]
《楞嚴經》裡所提示的方法被認為是最簡單的方法,因為它只牽涉到最容易且不刻意的行持:讓人的注意力與一個聲音同在,以便獲得圓滿的洞察。圓滿的洞察意指,人能看透存在之因緣狀態的一切時間上的無常價值,並與那「絕對的」、無因緣的、永恆的、不生不滅的平和與圓滿——那無限且通達一切(all-knowing)的「涅槃」狀態——一切痛苦的終結狀態——合一。
然而,一個人要如何與一個聲音同在?究竟這正確的方法為何?《楞嚴經》用以下的偈頌提供了進一步的說明:
阿難,以及會眾中的每一人,
收攝你們的聽覺吧。
把聽覺轉回到你自己的本性之中。
你的本性就會成為那至高無上的「方法」。
這才是圓滿洞察的真義。
這才是微塵諸佛所進入的通道。
這才是通向「涅槃」的唯一道路。
從前的如來就是以此方法證得圓滿。
而今諸菩薩也與這圓滿的清醒狀態合一。
凡研究且修習此法的未來之人
也將依賴此「法」。《楞嚴經》[6]
(相片提供:Johan Lange
佛陀指示要收攝你們的聽覺。這是什麼意思呢?一般而言,人自己在說話或聽他人說話時,都會聽到聲音。或者,他會聽到環境裡產生的所有聲音——鳥叫、雷聲、流水等等。
我們的心通常都是向外注意著環境。然而,在一個正確的禪修法之下,我們可以學會如何毫不費力地運用一個聲音,然後隨著這個聲音向內活動,並抵達這聲音的最終發源處。
此處所說的正確的禪修法是指,知道如何自動自發地覺察到心的內在正在向內活動的一個聲音。
給弟子特定的咒語或聲音(mantra,就是在禪修時運用的一種特定聲音),這似乎就是佛陀所教的禪修技術。
以下的經文說明了此點:
佛陀說:「你不需放棄。你不應只是因為覺得自己頭腦遲頓,就放棄追求解脫。你可以拋棄別人告訴你的所有哲理,改成只是重覆某一咒語,也就是我現在要給你的這一咒語。」《中阿含經》[7]
此一咒語的聲音乃以一種純真且輕鬆的方式,在聲音的不斷精微化的價值中被[禪修者]經驗到的,直到聲音完全消失,且禪修者處於那完全寧定,但卻又完全清醒的「三摩地」狀態中。此一自然而然的過程便是前述《楞嚴經》經句中所指的:把聽覺轉回到你自己的本性之中。你的本性就會成為至高無上的「方法」。這才是圓滿洞察的真義。
從這些經文所述,很清楚地,是某種過程帶來了至高無上的慧觀或圓滿的洞察,且這過程是由本性自己進行的:本性就會成為那至高無上的「方法」。這過程並非通過個人的控制或費力專注,或試圖做一位不帶好惡心之觀者等等的方式來進行的。
在我們這個時代裡,此一把「聽覺」收攝向內的自然方法稱為「超覺靜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TM)技術。此練習毫不費力,也不需要相信任何教義,或遵守任何特定的生活方式。其練習者有來自所有宗教的追隨者,也有無任何宗教信仰的人。過去四十年來,超覺靜坐的實際效益已由科學研究證實,而且世界各地都有人學習。目前為止,共有六百萬來自各民族及文化的人們學習了此一技術。[8]
此外,超覺靜坐技術並不涉及任何形式的專注、聯想,也不為了從經驗中抽離出來而試圖透過保持不動、不執著或持不帶好惡的態度來對心、理智或情緒進行控制。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因為佛陀所說的「禪定」與「慧觀」絕對不是指任何一種練習的方法。
「禪定」或「慧觀」是無法練習的。然而,人卻可以通過規律超越到「涅槃」的狀態並與之合一的方式,很輕鬆地獲得並發展出「禪定」與「慧觀」。唯有「涅槃」的狀態才是完全寂止的,同時也才是那完美「慧觀」(即「圓滿智慧」)的狀態。
因此,正確的禪修法會是這樣的一個方法:它能帶我們超越存在之一切短暫、常變的因緣狀態,而達成「涅槃」的狀態。正確的禪修法會是這樣的一個方法:它能完全超越練習過程的本身,而把我們留在與那「絕對」合一的狀態中,使我們從受限制且隔離的自我存在的幻相中解放出來。
那麼,透過規律練習此一不費力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會讓我們把那不搖擺、「絕對的」「涅槃」狀態完全融入日常生活的所有活動及經驗之中,並使那不搖擺、「絕對的」「涅槃」狀態完全建立下來而達成佛陀以及諸菩薩的目標——一個沒有痛苦的世界。
總結來說,為探討佛陀與禪修方法,本文的主要論點在於,為了獲得「禪定」與「慧觀」(完全覺悟的二特質),為了證得能綻放成無邊慈悲的「圓滿智慧」,人必須學習並運用收攝向內的正確方法。
「要像這樣:碗裡要裝了油籽再開始榨油;擠牛奶要拉牛的乳房;罐裡要裝了牛乳脂後再開始攪動。這才是正確的方法。」《中阿含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介紹】芬克司坦博士 (Dr. Finkelstein)是美國瑪赫西管理大學(Maharishi University of Management)比較宗教與瑪赫西維德科學系(Comparative Religion and Maharishi Vedic Science)的教授。已發表許多文章闡明寓於各古代智慧傳統中的共同基礎。芬克司坦博士教授過許多課程,闡述可在印度教、道教、儒教、佛教、猶太教及伊斯蘭教中找到的普遍法則。
【譯者介紹】李錦芬小姐是瑞士瑪赫西歐洲研究大學創造智能學(Science of Creative Intelligence)碩士。是合格超覺靜坐指導老師,從事超覺靜坐教學相關工作二十餘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本文於201171日發表於Elephant Journal網路雜誌,四個月內即有近三萬人點閱。歡迎至http://www.elephantjournal.com/?p=185163參觀。
[4] 請參考《長部》大品22大念處經原經文複次,諸比丘!比丘于行者,知:「我在行,」又於住者,知:「我在住,」於坐者,知:「我在坐,」於臥者,知:「我在臥。」又此身置於如何之狀態,亦如其狀態而知之。
[5] 請參考《楞嚴經》卷六原偈:詢我諸方便,以救諸末劫,求出世間人,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自餘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捨塵勞,非是長修學,淺深同說法,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恩議,願加被未來,於此門無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難,及末劫沉淪,但以此根修,圓通超餘音,真實心如是。
[6] 請參考《楞嚴經》卷六原偈:大眾及阿難,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
[8] 請參考超覺靜坐中文官網www.tm.org.tw或英文官網www.tm.org